Beyond the Void
BYVoid
在Google的这四年(五)
本文简化字版由OpenCC转换

十六、熟悉而又陌生的国度

2018年2月,我正式登陆日本,在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国度开始新的生活。

虽然之前来过日本旅游两次,但是理解都浮于表面,只是惊叹于日本街道的干净和优良的秩序。哪怕现在我也很难说我对日本有多么深刻的认识,只是浸淫在这样的文化中,体验更加真实。日本是我生活的第五个国家(前四个是中国、英国、瑞士、美国),也是第一个中国以外的东方国家。

日本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国度。熟悉之处在于日本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近代至今则反过来向中国输出了大量文化。陌生之处在于,相比汉字文化圈的朝鲜半岛和越南,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总是有分寸。这种感觉日本文化中隐隐约约有大唐遗风,但又绝对不是另一个「小中华」。日本文化的复杂性就像日文汉字和假名混合书写一样,一个完全不懂日文的中国人总是能看懂一部分,而其关键却藏在由假名构成的语法细节中。

除去中国文化的倒影之外,日本还是东亚第一个全盘西化的国家。所谓「东方国家」只是地理上的定义,日本在精神上早在一百年前就「脱亚入欧」了。

百年前东京鸟瞰

上面这幅绘画我还以为是欧洲某个城市的鸟瞰图,但这竟然是一百年前的东京市中心!尽管中国也有上海、天津租界,但西方建筑的规模和宏伟程度都远逊东京,更别说东京根本不是殖民地租界了。而这些建筑下落很遗憾,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军密集的大轰炸之下已经荡然无存。

十七、初上陆

跟以前几次不一样,来到日本的第一个挑战就是语言障碍。之前在英国和美国因为是英语国家所以几乎没有什么交流问题,即使有也在短时间内就克服了。瑞士虽然讲瑞士德语,但几乎人人都会英语,再加上苏黎世三成以上的外国人口(Google苏黎世更是绝大部分),语言也一直不是问题。然而英语在日本的通行非常有限,尽管这几年旅游业有所改善,但生活中完全不会还是不行的。Google东京的绝大部分人还是讲英语的,所以工作并没有问题。出于希望深入了解这个国家的动机,我日语还是非学不可的。

我学习日语也算差不多完全从零开始,哪怕我提前认全了假名,而且研究过中古汉语(韵典网),对日语汉字音读的规律在某种程度上是掌握的,但也仅限于此了。一年后的今天,我的日语听说能力还是非常有限。问题很明确是在于日语的输入还是不够多,毕竟工作讲英语,我又不看动漫、日剧、偶像团体,我对日本文化的吸收大多是阅读日文。这里有几个美国人同事,他们出于对日本文化(ACG)的热爱来日本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日语听说完全不是问题,难点只是在汉字而已。这也是为什么喜欢日本文化的中国人可以很快学会日语,因为既有直接输入,又天生对汉字难关免疫。

以我现在的能力,生活中和人交谈是非常尴尬的局面。譬如说,在买东西、吃饭等场合,我一般都会被默认为日本人讲日语,直到我开口暴露自己身份为止。我开口讲日语后,很快对方会说出一些我听不懂的句子,只有少数人具备简化语法和用词的能力调整到简单的日语,另一些人会切换到非常蹩脚的英语,剩下的人则会直接结束交谈。只有随著日语能力的进步,尽量减少我听不懂的部分,问题才可以解决。

与之相反,我的美国朋友抱怨另一种局面,即许多日本人看见他们的西方脸孔就直接讲英语,哪怕他日语不错,而对方英语很差,对方也坚持讲英语。如果以欧美的社会文化背景来揣度,这种现象容易被解读为日本人排外或者「种族主义」。但我认为这可能是出于日本服务业接人待客的一种规范,叫做「御持て成し(Omotenasi)」,大致说就是全心全意为客人考虑。只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这种为他人考虑的结果可能事与愿违,进而产生误解。

十八、法律与秩序

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的一场电视辩论上,主持人提到了如何解决美国大城市如芝加哥的贫困和暴乱问题。特朗普的回答简单明了,就是实现法律和秩序(Law and order)。他的这个说辞被反对者批评为暴力镇压,忽视背后真正的问题云云,一直到今天还有人在争论。且不说「法律与秩序」是否真的被特朗普带回到了芝加哥,日本真的是一块「法律与秩序」之地。

迄今为止日本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对秩序的崇拜。在日本,不仅仅是法律,道德和未明言的社会规范都被奉为圭臬。有些人把这说成是日本的阴暗面,乃至是日本社会压抑的原因。我的观点相反,这正是日本社会最不可多得的优点。日本法律的执行非常严格,几乎可以算是说到做到,按纸面最保守的方式解读,而不像美国法律有诸多辗转腾挪的余地。

没有人否认日本是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这体现在方方面面:包括一尘不染的大街小巷,永远准时的公共交通,严守纪律的学生,各行各业一丝不苟的职员。这种对秩序的遵守大大降低了社会的摩擦,使得人与人之间相处融洽又保持必要的距离。严格的秩序感大幅提升了社会运转的效率,使得现实与预期不会有过大的出入。举例说明,人人都准时使得只有日本可以做到国内航班在起飞前15分钟还能通过安检,从容地走到登机口。

十九、同质与多元

在日本社会秩序的背后,支撑这些规则的是整个社会的高度同质性。同质的社会里每个人的差异不大,有相似的价值观和道德感,因此人和人更容易相互理解,纸面上未书写的社会规范则更有约束力;人和人也有更高的相互信任感,信任则会降低社会成本,给全社会带来更高的效率。

支持多元文化主义的人还总是提到多元文化会促进创新,但这个结论并没有实际的证据支持。先不说文化冲突带来的社会成本,多种不同的文化混合在一起是否更能更创新,都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与高度同质的日本相反的另一端是五彩缤纷的印度。这块神奇的次大陆上有数百种不同的语言、宗教和族群。这些不同文化背景的各色人在印度联邦制度下有限度地和平共处,内部秩序非常薄弱。族群复杂的印度难以有内生的秩序,历史上一直需要外来统治阶级的不断入侵来建立秩序,从雅利安人到大英帝国殖民历经数千年。这也就是为什么印度人总是说,如果当年没有英国,今天的印度不可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凡是去过印度的人都会对那里无处不在的混乱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其多元文化带来的后果。

多彩的印度

日本从来不会为了多元化而多元化, 哪怕是如今逐渐放宽移民政策,也要求移民融入日本。这为崇尚多元文化主义的英美国家提供了一个色彩鲜明的另类样本,在某些方面与瑞士不谋而合。

同质的日本

**下一篇:**在Google的这四年(六)(待续)


上次修改时间 2019-05-22

相关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