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ond the Void
BYVoid
瑞士旅居记(四):文明分割带
本文简化字版由OpenCC转换

在欧洲大陆的地图上从布鲁塞尔到的里雅斯特连一条线,可以画出两个民族的交汇带。这个交汇带也是欧洲文化最核心的地带,从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开始,连接卢森堡,沿着莱茵河穿过阿尔萨斯,到达瑞士巴塞尔,然后继续向南经过伯尔尼,沿着阿尔卑斯山冰川向东穿过提契诺州的山脊和格劳宾登州的恩加丁峡谷,再连接意大利南蒂罗尔,向东南到达斯洛文尼亚边境城市戈里齐亚,最后连接亚得里亚海港口城市的里雅斯特。这条线便是我构想出来的布鲁塞尔-的里雅斯特线,我把它称作「日耳曼-拉丁文明分割带」(Google My Maps)。

这条线大致勾勒出了拉丁民族和日耳曼民族的界限,不仅是日耳曼和拉丁文明的边界,也是欧洲人口最为密集,历史古迹最为会聚的地带。瑞士在这条线的中央,成为两个民族的重要缓冲区。在这条线的东南尽头,还是欧洲惟一的日耳曼、拉丁和斯拉夫三个民族的交汇地——的里雅斯特。

布鲁塞尔-的里雅斯特

布鲁塞尔

从西北到东南,布鲁塞尔是分割带上的第一个大城市,它位于比利时中部,是比利时荷兰语区中的法语飞地。比利时是法国和荷兰的缓冲带,北部是讲荷兰语的弗拉芒大区,南部是讲法语的瓦隆大区,东部还有少部分德语人口。布鲁塞尔位于荷兰语区内,但却是一个法语城市,可见其文化融合之久。在英语兴起之前,法语一直是欧洲大陆的通用语,而荷兰语和德语甚至英语都被认为是没有文化的语言,于是一国之都使用法语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哪怕是被荷兰语包围。下图是布鲁塞尔大广场。

布鲁塞尔

卢森堡

沿着法语和荷兰语的分界线,分割带触及到的下一个地区是卢森堡。和比利时类似,卢森堡也是一个帝国之间的缓冲带,它有大量的卢森堡语(德语方言)居民,而卢森堡城也是法语城市,可见法语的文化优势地位。卢森堡借助其十字路口的地位,成为了欧盟和欧元区内最富有的国家。

卢森堡城

阿尔萨斯

溯莱茵河而上,分割带穿过法国的阿尔萨斯大区。阿尔萨斯曾是德法冲突的重大根源之一,被两国交替占领。由于这个历史原因,二战后欧盟成立专门将许多机构设立在了阿尔萨斯的首府斯特拉斯堡(法语Strasbourg,德语Strassburg)。德法两国的和睦友好是欧盟最重要的政治基础。

许多人知道都德的《最后一课》,讲述了德国侵占阿尔萨斯,进行德语同化教育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在法语居民的视角上叙述的,而事实却是阿尔萨斯大部分居民讲的阿尔萨斯语是日耳曼语的一种,跟法语差别很大。阿尔萨斯人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至今还在争论之中,催生了阿尔萨斯独立运动。下面的这个照片是我2014年冬天在阿尔萨斯的著名小镇科尔马(Colmar)拍摄到的游行。

阿尔萨斯独立

巴塞尔

继续沿着莱茵河,到达德法瑞三国交界城市巴塞尔,一个德语城市。巴塞尔建城可以追溯到罗马时代,巴塞尔东边不远的奥古斯塔·劳里卡是罗马帝国在莱茵河上的重要防线,正是以此为据点罗马帝国开始了征服高卢人和日耳曼人的扩张。巴塞尔历来就是交通重镇,因为从这里开始,莱茵河折向北方,并且通航能力大大增强。

作为三国交界处,巴塞尔有三个火车站,分别属于瑞士联邦铁路(SBB)、德国铁路(DB)和法国国家铁路(SNCF)。其中瑞士站和法国站在一起,位于莱茵河南岸,德国站又叫巴登火车站,根据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命名,位于莱茵河北岸。下图是巴塞尔瑞士火车站。

巴塞尔瑞士火车站

巴塞尔还有一个位于法国圣路易境内的机场,名叫巴塞尔-米卢斯-弗莱堡机场,又叫欧洲机场(EuroAirport)。这个机场是欧洲惟一的两国共管机场,机场内设置瑞士区和法国区。在瑞士加入申根协定之前,机场内有着复杂的过境区,而且有一条无需过境机场直通巴塞尔的公路。这个机场还有三个不同的IATA机场代码,分别是BSL、MLH和EAP。

巴塞尔-米卢斯-弗莱堡机场

从巴塞尔一路向东南深入阿尔卑斯山脉,直到圣哥达山口。这里是瑞士德语区和意大利语区的分界线,也是地中海气候的分水岭。1882年,瑞士人修通了穿越圣哥达山口,长达15公里的铁路隧道,从此跨阿尔卑斯山道路不再是难于上青天。一百多年后的2016年,历经17年的长久施工,瑞士人再次修通了一条长达57公里的圣哥达基线隧道

恩加丁峡谷

沿着阿尔卑斯山脊向东,是格劳宾登州的恩加丁峡谷。这里的第一语言是罗曼什语,瑞士除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之外第四个官方语言。罗曼什语尽管使用人数非常少,却是一种古老的语言,曾经广布阿尔卑斯山的峡谷之中。与阿尔卑斯山中的德语不同,罗曼什语是拉丁语族在阿尔卑斯地区的稀少残留。从罗马帝国征服高卢人开始,横贯阿尔卑斯山南北的民族逐渐被罗马化,其语言被通俗拉丁语代替。日耳曼人崛起之后,阿尔卑斯山的峡谷中的讲拉丁语的居民开始了长达千年的日耳曼化。一个重要的线索是苏黎世东南不远处的瓦伦湖(walensee),其中see是德语「湖」的意思,而walen来和现代德语的welsch同源,最终来自于原始印欧语的walhaz,意思是「外国的」、「异域的」。welsch至今在瑞士德语中还表示讲罗曼语的人,包括法语、意大利语和罗曼什语。如今瓦伦湖毫无疑问地位于瑞士的德语区,而它的名字则透露了此地在命名之时是讲罗曼语的族群之地,或许便是罗曼什语的祖先。

再说回恩加丁峡谷,要说我最喜欢瑞士什么地方的景色,毫无疑问是恩加丁峡谷。这里除了有独特的罗曼什语,还有最原生态的瑞士风光。这种原生态源自人烟稀少和交通不便。这里的火车班次相对较少,而且并不是每一站都停,如果需要下车,需要像在公交车上一样,事先按按钮请求停止。下图是我在恩加丁峡谷的山上小镇瓜尔达拍的照片。

恩加丁峡谷——瓜尔达

恩加丁峡谷中最大的城镇是施库尔(Scuol)。施库尔以温泉出名,从罗马时代,这里就已经有了温泉浴场,如今还是一大吸引游客之地。下图是峡谷中的施库尔,造访于2015年10月秋意渐凉之际。

恩加丁峡谷——施库尔

南蒂罗尔

从恩加丁峡谷东端离开瑞士,进入意大利的博尔扎诺山区。博尔扎诺又叫作南蒂罗尔,和奥地利北蒂罗尔共同属于蒂罗尔山区。南蒂罗尔居民主体是讲德语的居民,曾经是奥地利的一部分。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败国奥地利把南蒂罗尔割让给了意大利。意大利在墨索里尼的领导下开始了对南蒂罗尔德语居民的镇压运动,试图将此地意大利化,但是并不是很成功。近年来南蒂罗尔分离运动愈演愈烈,迫使意大利不得不做出退让,授予南蒂罗尔自治区的权利。

南蒂罗尔与恩加丁峡谷毗邻,风光却更胜一筹。游遍欧洲各地,我还是觉得只有南蒂罗尔才称得上世外桃源。这里的湖光山色令人沉醉其间,至今都回味不已。

南蒂罗尔的风光

戈里齐亚-新戈里察

从南蒂罗尔继续东南前行离开阿尔卑斯山区,抵达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边境——威尼斯朱利亚地区(Venezia Giulia)。威尼斯朱利亚是拉丁人与斯拉夫人的冲突前线,意大利边境城市戈里齐亚(Gorizia)和斯洛文尼亚新戈里察(Nova Gorica)便是被一分为二的城市。戈里齐亚和新戈里察的交界处是外阿尔卑斯广场,从意大利戈里齐亚看广场对面的火车站是斯洛文尼亚新戈里察站。这里曾是冷战的前线,南斯拉夫修过一堵「小柏林墙」,2007年斯洛文尼亚加入申根协定以后才最终拆除。这堵墙把戈里齐亚城一分为二,南火车站属于意大利,北火车站属于斯洛文尼亚。这个火车站曾经是奥匈帝国外阿尔卑斯铁路(Transalpine Railway)从维也纳到的里雅斯特之间的重要站点,如今只要少数几个火车还在运行。

我在今年三月造访戈里齐亚的时候,此地一片宁静祥和。若非事先做功课,可能觉得这里毫不起眼,完全无法想象我就站在冷战的前线上。

外阿尔卑斯广场

外阿尔卑斯广场上的意大利-斯洛文尼亚边界

戈里齐亚和新戈里察的名字是典型的同一个名字在不同语言中的变体,意大利语Gorizia来自于斯洛文尼亚语Gorica。Gorica可以分为gora和-ica,其中gora意思是「山」,-ica是南斯拉夫语言中表示「小」的后缀,因此Gorica的意思就是「小山」。这是一个非常罕见的斯拉夫语输入拉丁语的城市名称,在拉丁人和斯拉夫人交界的威尼斯朱利亚、伊斯特里亚(Istria)和达尔马提亚(Dalmatia),大多数的城市名称都是作为强势语言的拉丁语输入斯拉夫语的。

的里雅斯特

沿着阿尔卑斯山麓南下,最终抵达的城市是亚得里亚海上的港口——的里雅斯特。的里雅斯特在亚得里亚海的最深处,是一个天然良港。的里雅斯特也当之无愧是欧洲惟一的拉丁、日耳曼和斯拉夫三个民族文明的交汇地。它起源于罗马时代,建于凯撒征服伊斯特里亚之后。十三世纪时期,威尼斯共和国占领了的里雅斯特,随后赠送给了奥匈帝国,成为奥匈帝国惟一的出海口。奥匈帝国占领的几百年间,的里雅斯特成为一个德语城市,文化更接近于中欧,而不是地中海。在的里雅斯特的郊外,有一个海边城堡——米拉马雷。这个城堡建于十九世纪的奥匈帝国时期,是一座王宫。这个城堡的风格无论内饰还是花园,都完全像是从维也纳搬过来的,而不是亚得里亚海的风格。但是,它真的非常漂亮,迄今为止还是我去过的最漂亮的海边宫殿。

的里雅斯特郊外的米拉马雷城堡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奥匈帝国瓦解,意大利占领了的里雅斯特,开始重新拉丁化运动。事实上是几百年间里只有的里雅斯特城里是德意志人,周边乡村都是斯洛文尼亚斯拉夫人。尽管墨索里尼强力镇压斯洛文尼亚人,也没有改变城市以外的种族构成。的里雅斯特边上的小镇Villa Opicina和的里雅斯特有登山有轨电车连接,一路上风景迷人。然而Villa Opicina事实上是一个斯拉夫人聚居的小镇,从它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它本身叫做Opcina,在斯拉夫语言中的意思就是「社区」、「城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南斯拉夫强人铁托趁机占领的里雅斯特,试图将其并入南斯拉夫,理由是大部分地区都是讲斯拉夫语的人口。但是的里雅斯特城却是以意大利语为通行语言,于是战后盟军成立了的里雅斯特自由区,分为A、B两个区,由英美和南斯拉夫各自占领。A区包括的里雅斯特城和北部地带,B区是南部地带。这种紧张关系持续了多年,1975年意大利和南斯拉夫秘密签订了奥西莫条约,最终承认了占领事实。南斯拉夫解体后,B区分别属于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两个国家。

的里雅斯特郊外的米拉马雷城堡


上次修改时间 2017-06-01

相关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