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ond the Void
BYVoid
和图灵公司的杨副总编谈出版
本文简化字版由OpenCC转换

今天下午我去参加了CNode社区在北京的聚会,结识了不少朋友,其中不少是淘宝和阿里的。阿里巴巴在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可谓走在国内前列,这一点是国内其他互联网企业不能企及的。我发现技术社区这个圈子内大家都有不少共同特点,就是一旦开始讨论什么感兴趣的技术话题,就会不顾旁人的滔滔不绝。除此之外,我还认识了图灵公司杨海玲副总编。在Node.js聚会上,杨老师代表图灵公司为社区赠送了不少新书。杨老师尽管看起来很年轻,却已经在计算机图书出版领域从业超过十年了。在来到图灵公司之前,她曾经是机械工业出版社下华章公司那一套黑皮的「计算机科学丛书」的出版负责人,将不少英文的经典著作翻译引进。我相信凡是学计算机相关的对这一套书都不陌生,因为其中精品太多了——不仅原书是经典之作,翻译也是绝无仅有的高质量。例如我看过的印象最深的几本书:

  

其中《数据库系统概念》第四版,还有大名鼎鼎的《算法导论》都是当年杨老师一手负责的。

杨老师为人非常友善,很容易交谈。在晚上的聚餐上,我和她聊了不少关于出版行业的现状。在2005年,包括杨老师在内的原华章公司的一些人一起离开了华章,加入了人民邮电出版社控股的图灵公司,此后图灵便成为了中文计算机图书出版领域的一颗新星。

说到国内的出版现状,有不少问题,譬如很多出版社会出版大量二流三流的低质量图书,内容粗劣,错漏百出。这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很多出版社没有出版精品的能力,而且不愿承担风险,只能靠这些书来充数,以保证一定的市场份额,不至于死掉。图灵2010年出版了一百多本书,2011年只有几十本,但力求每一本都是精品,这种做法的风险太大了。尽管如此,图灵还是希望建立一个优秀的图书品牌,这样比起粗制滥造所带来附加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谈到电子书的问题,只能说是势在必行。随着技术发展,纸质书籍也许会被淘汰,但电子书最大的问题是版权的保护,而要想做到版权的保护,能想到的有效方法只能是像Amazon做Kindle那样的平台,而目前国内无论是人的意识还是基础设施上,都不具备这个条件。可以说,传统出版公司如果不做电子书总有一天会死,但做了可能立刻就死,处境十分尴尬。

论及国内外计算机图书领域的差异时,杨老师告诉我,就编程语言来说,美国和中国流行的语言很不相同。例如在美国,Java类图书是最受欢迎的,像数据机构教程什么的都喜欢用Java描述,C++流行程度也就跟C#差不多,JavaScript则是上升最快的,还有Ruby也是一大块。而在中国,C/C++类图书一直占据榜首,各类教程最喜欢讲C++,PHP也非常流行,Ruby却相当罕见。其实这反映了国内外大学教学的差异,以及社区的口碑效应。中国大学几乎无一例外地教授学生C/C++作为入门语言,也相当推崇之,而在美国MIT本科生学习的第一门语言早就是Python了。在中国Ruby名声似乎不太好,总是有人说它慢,所以人们就跟风认为它慢,而真正因为它本身的执行效率影响到开发的又有多少呢?

通过和她交谈,我不禁对她肃然起敬,如果没有她这么多年来辛勤的努力,我根本看不到这么多优秀的图书,相信我也不是现在的我,中国整个计算机产业也不是现在的样子。然而我多年来一直知道机械工业出版社,知道华章、图灵公司,知道图书作者、译者,却不知道在一本优秀的书背后的编著人员。反而如果一本书很烂,我却会大骂编辑不负责任。可惜的是,中国出版业像杨老师这样负责的副总编并不多,只是因为相较于其他行业,出版业的待遇太低了,不仅是对出版社、发行商,还有作者。如果没有有效的利益刺激,如何吸引优秀的人才进入出版业呢?

图灵公司目前90%以上的书都是引进的英文译著,而国内作者原创的图书极少,为何这样呢?坦白地说,国内优秀的作者太少了,但国内市场却恰恰需求国内原创的优秀著作,因为一者是国内原创图书更贴近于国内读者的需求,二者是对于快速变化的新技术来说,译著时效性较差。所以杨老师近年来工作从引进译著转变为了发掘国内优秀原作,以求更上一层楼。


上次修改时间 2017-03-16

相关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