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ond the Void
BYVoid
山樝树之恋
本文简化字版由OpenCC转换

刚刚看了新影片「山樝树之恋」,有一种神经被触动了的感觉,到现在依然不能平静。首先我之所以会去看这部影片,完全是因为今天一天连续三次看到了有关「山樝树之恋」的信息,第一次是上午从第四教学楼出来的时候,看见有人抱着一本书在读,书名叫《山樝树之恋》;第二次是进入宿舍楼时,在墙上「新片速递」中看到了「山樝树之恋」的信息;第三次是听室友汤汝鸣说在「求索杯」党知识竞赛的一个环节提到的。于是我就心血来潮,看了这部影片。看之前先看见了关于这部影片的各种广告,印象最深的标语莫过于号称是「史上最干净的爱情」,这个宣传口气好大,我倒是要瞧瞧这里面所谓的爱情到底「干净」在何处。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其时中华大地正处于文革的余波之中,自由恋爱只是一种奢望。女主角名叫静秋,是高三的学生,在被安排到乡下调查「革命材料」。那个村中有一棵山樝树,与一般的山樝树不一样的是,这棵树开的是红色的花。据说这棵山樝树下是当年抗日的英雄战死的地方,战士的鲜血浇灌了山樝树,因此具有非同一般的革命意义。在此期间静秋认识了当地勘探队的「老三」,此后两人就开始了一段短暂而隽永的恋情。「老三」名叫孙建新,父母是被打倒的高干。同病相怜,静秋父母是被打为右派的知识分子,家庭条件极为困难。静秋毕业后留校成为了教师,开始和老三偷偷约会,直到一次被静秋母亲发现。为了静秋的前途,两人不得不分开。后来静秋得知老三住院了,听说还是白血病,于是不顾一切地就前去医院探视。两人共渡了激情一夜,但只是拉手接吻而已。随后很长一段时间静秋一直没有了老三的消息,直至有一天突然被一个自称是老三弟弟的人拉到了解放军医院,见到了白血病晚期,弥留之际的老三。尽管静秋一直在喊着「我是静秋,我是静秋」,生命还是黯然消逝。按照老三的遗愿,静秋把遗骨埋在了那颗山樝树下,每年山樝树开花静秋都要来祭奠。

比起一些「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故事,山樝树之恋的剧情很简单,但正因为简单,才有纯真之感。虽然结局是经典的阴阳两隔,但并不影响我对其的欣赏,因为真正吸引我的是从内心中产生的一些共鸣。实际上山樝树之恋小说本身是根据真人真事而写的,书中的对话就是直接从原日记中直接摘抄出来的。我想这样的恋情不可能只存在于想象里,真正的美好存在于现实之中。不敢相信这是张艺谋导演的,因为这与他之前几年的大作风格颇有不同之处。张艺谋导演一向擅长排精美的画面,艺术性很高,但往往忽视了剧情,「山樝树之恋」我敢说不是这样。可以看出整部影片都在刻意地表达着「纯真」的恋情,而纯真只能在朴素中表达,不宜过于绚丽。整部影片节奏很缓和,能够让人充分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意味。

山樝树之恋被说成「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实在是夸张了,不过还是让我来数数它到底「干净」在哪里。首先,山樝树之恋讲的是一个纯真的恋情,是双方发自内心的,没有利益交换参杂的恋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有人认为这样的恋情在今天已经是极其罕见,甚至灭绝殆尽了,也不尽其实。真正纯真的感情并不依附于时代的背景,它可以发生在任何的时代。爱情是人人渴望的东西,但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的,因为爱情的存在依赖于个人的价值观,一个爱情虚无主义者是绝不可能感受到纯真的爱情的感觉的。其次,也就是绝大多数人认为的,这是一个没有「性」的爱情,或者说「柏拉图式的爱情」。影片中静秋和老三虽然有过一次同床共枕,但只是拉手亲吻而已。尽管这样还是让对性一无所知的静秋以为自己也要怀孕了,直到其好友告诉她「这叫啥事也没有」。我并非很赞同「干净」就等于「无性」。虽然当今社会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对性持开放的态度,但把性等同于肮脏的观念却还存在于大脑之中。

这部电影很大程度上从侧面再现了七十年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在文革动荡之后,整个社会显得神经紧张。作为高级知识份子家庭,静秋的父亲被调到偏远地区「劳动改造」,而静秋的母亲一直在忍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静秋的母亲之所以反对她恋爱,并不是反对恋爱本身,而是犹如经历了文革的惊弓之鸟,担心自己的女儿会「犯错误」而受到组织的处分。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在电影中真实地呈现,令人有一种伤痕一样的疼痛。「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是当年处处可见的口号,在现代社会看来是可笑的,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时代烙印。

下面是一些截图 「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 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 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好 河深海深不如阶级友谊深 毛泽东思想是革命的宝 谁要是反对它 谁就是我们的敌人」

幽会,共穿一件大衣。

河边游泳,第一次亲吻。

「这哪叫得手?这叫啥事也没有。」

「革命友谊」,生死诀别。

山樝树花开的季节。

BYVoid原创


上次修改时间 2017-02-03

相关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