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ond the Void
BYVoid
从大学校名“改革”谈起

今天认识了中国许多大学的校名,原来有好些大学为了招生,竟然对校名实施“改革”。“改革”方针就是把冷门的词语都隐藏了,比如“农业”、“地质”、“气象”等等。

想想大学校名“改革”的动机无非就是让名字听得更加冠冕堂皇,要么就是混淆视听,以蒙骗考生报考,要么就是扩大外延,成为“综合性”大学。

例如中国有些貌似相似的大学

中国“五华” ※ 东华大学、西华大学、南华大学、北华大学、清华大学
中国“六大方位” ※ 东南大学,东北大学,西北大学,西南大学,中南大学,中北大学

类似还有很多,于是有人就总结出了“中国高校改名规律”:

一、电子工业 —> 电子科技 例如:杭州电子工业学院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子工业学院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二、矿业 —> 工业,理工,科技 例如:西安矿业学院 —> 西安科技学院 —> 西安科技大学 三、工学,工业 —> 理工,科技 例如:华东工学院 —> 南京理工大学;沈阳工业学院 —> 沈阳理工大学 四、地质 —> 工程 例如:西安地质学院 —> 西安工程学院 五、机械 —> 理工 例如:陕西机械学院 —> 西安理工大学 六、经济 —> 财经 例如:南京经济学院 —> 南京财经大学 七、铁道 —> 交通 例如:兰州铁道学院 —> 兰州交通大学;大连铁道学院 —> 大连交通大学 八、工程 —> 理工 例如:浙江工程学院 —> 浙江理工大学 九、气象 —> 信息工程 例如:成都气象学院 —>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南京气象学院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如今大学“热门”,几乎成了唯一标准。冷门专业生源稀少,以冷门专业命名的大学自然也是被考生忽视。还有一个方向,就是目前许多大学都想搞“综合性大学”,却忽视了专业优势的重要性。因此许多大学都要改名为什么“理工”大学,什么“科技”大学。“理工”、“科技”的外延大,包含的种类多。其实说白了,大学校名就是大学的“招牌”,是招生用的“幌子”(其实不仅限于大学)。

大学本是一个学术的场所,是什么让如此浓厚的商业气味进入了大学。分析看来,考生追求热门其实是由于就业的严重压力。中国大学近年来的改革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以前的“毕业分配制”,到现在完全的的“人才市场化”,孰是孰非,尚无定论。但是大学为了招生,不惜改校名,这种行为就值得深思了。说是教育制度影响的,不如说是政治因素决定的。

大学要发展,就需要经济支持。然而中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本、欧美等国简直不能相提并论。日本在百年前就有和中国现代相同的受教育率,现在更是以教育为立国根本。中国仍停留在“普九”的阶段,与完善高等教育的目标还相去甚远。

中国是世界教育投入较低的国家之一,而同时又是世界行政成本最高的国家之一,这“一低一高”说明了什么?仅2005年(06 07年数据不足),我国各级行政机关公车消费就高达3000亿元,公款吃喝2000亿元,公款考察旅游1000亿元,三项合计高达6000亿元,占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20%,相当于全民教育投入的5倍。仅“公款吃喝”一项就高出教育投入。

财政支出庞大,其本质就是纳税人财富的流失。它侧面反映出中国对财富控制的空缺和政治制度的不完善。尽管近些年来一直在进行着制度的修缮,但缓慢的进程仍难以触及其根本。只有实现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包括教育在内的各种社会问题才能得以解决。作为即将主宰21世纪的新一代人,我们有必要去实现这一伟大目标。

作者 CmYkRgB123


上次修改时间 2017-02-03

相关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