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ond the Void
BYVoid
为什么美国这么无聊(一)
本文简化字版由OpenCC转换

在美国生活一年多,有人问起我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会深刻地说出「无聊」二字。四年前,我第一次游历美国,写下了一篇文章,描述我对美国的印象。当时我对美国的无聊并没有感受到,对其公共交通差也都归咎于地广人稀,现在看来大谬不然。

至于美国的无聊,这可能是是许多人的共识。但究竟无聊在哪里,很少有人能说出个所以然。不少中国留学生说美国是一个「好山好水好无聊」的地方。欧洲人,包括我那些不愿意来美国出差的苏黎世的同事,也都纷纷抱怨美国无趣。美国究竟无聊在什么地方呢?简而言之,可谓是无处可去、无事可做,没有城市生活。对许多从别的国家大城市来到美国的人来说,最大的文化冲击就是:城市怎么可以如此荒凉!

按照旧大陆的标准,美国的城市根本不能算是城市。城市应该是一个聚集了大量人口,有着便捷的公共交通、繁忙的商业活动和文化娱乐的地方。而美国的大部分城市可谓是人烟稀少,某些地方还要加上破败衰颓。我生活的城市纽约是为数不多的特例,但也仅限于曼哈顿,最远到中央公园北边尽头。泽西城、长岛市这些一河之隔的对岸,马上就把这个「不夜城」打回了美国城市的原形。

美国「没有文化」是因为历史短吗?其实美国历史并不短,从五月花号和弗吉尼亚公司殖民地开始算,美国也有四百年的历史了,比许多拉丁美洲和西伯利亚的殖民历史还要悠久。但如果去过墨西哥或者其他拉丁美洲国家就会发现这些并没有美国殖民历史长久的国家的城市反而更加有趣、有历史、有文化。

美国公共交通差劲是因为「地广人稀」吗?绝非这一个原因。一来即使是美国人口稠密的地方,譬如东北走廊、加州海岸,公共交通一样差。二来是即便是比美国还地广人稀的地方,譬如俄罗斯远东、挪威北部,公共交通也比美国好。苏格兰和印第安纳州有相同的面积、一样数量的人口、相当的经济发展程度,两者的公共交通却是天壤之别。

美国的城市是怎么诞生的

要想了解美国的城市为什么是如今这个样子,先要看看美国的城市是怎么形成的。美国最早的城市集中在东北部,从费城到波士顿一带,都是英国的早期殖民地。这些城市无一例外都建在海边或者河口,作为贸易据点,方便通航至关重要。与此同时,某些基督教派为了躲避迫害举族移民北美,成为最早的拓荒者。这些拓荒者开辟了一块块农田,慢慢形成了小镇、城市,这样的城市大多在宾夕法尼亚和新英格兰内陆地区。

美国独立以后,开始了跨越阿巴拉契亚山的西进运动,加上路易斯安那购地、吞并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美国土地面积极速膨胀,吸引了欧洲大批移民。美国在这个时代开始大批开凿运河,于是在五大湖区、密西西比河流域的重要水道上出现了大批城市,譬如芝加哥、底特律、圣路易斯。一直到这个时候美国的扩张模式还和旧大陆的文明没有很大的不同,真正彻底改变美国的是铁路的诞生。

铁路的扩张使得城市的修建不再受制于严格的地理条件,也使得城市之间距离一下缩短,变得更加紧密。这个时代以后新的城市都是诞生在了铁路网的交汇处。美国铁路曾经发达到难以置信,哪怕是至今已经拆了一大半铁路了,还是全世界最大的铁路网,虽然几乎已经没有客运服务了。

最终改变了美国城市面貌的还是汽车时代的来临以及州际公路的诞生。美国城市的最大特色可以说是高速公路穿城而过以及无处不在的停车场,占用了大片土地,哪怕是在市中心。

铁路和州际公路对美国的影响要远远比欧洲大,因为欧洲的交通的建设是连接已有的城市,因为铁路公路而发展的城市要比美国少得多。

市中心的衰落

还是除了少数例外(纽约、波士顿),美国城市的市中心(Downtown)给人一种奇怪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在旧大陆的都市感受不到的,简单说是鬼城的感觉。这些仿佛鬼城的市中心基本上是人烟稀少,即使是高楼大厦林立,也有一种荒芜的感觉。除了工作日通勤时间,街道上要么干净得没有人影,要么被流浪汉占据,垃圾遍地。街上的大楼极少有临街店铺,即使有也几乎都会在周末歇业。

譬如下图休斯顿市中心最核心地带,周末可见街上空无一人,店铺也关门歇业。

休斯顿市中心

下图是明尼阿波利斯市中心的周末,就连Five Guys快餐店都不营业。

明尼阿波利斯市中心

我在许多历史博物馆中看到,几十年前美国城市的市中心还是车水马龙,各种店铺鳞次栉比。市中心在那时还是综合商业区,但是后来慢慢地要么变成了纯粹的办公区,要么彻底衰落了。对比今天的明尼阿波利斯,下图是20世纪20年代明尼阿波利斯市中心,可以看到密集的行人、频繁的电车和生意兴隆的店铺。

20世纪20年代明尼阿波利斯市中心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不同,美国在二战以后有过一个极速的逆城市化阶段。在别的国家战后重建,复兴老城的时候,没有经历战火的美国城市却走向了衰落。美国的逆城市化也叫郊区化、城市蔓延(Urban Sprawl),主要指的是在传统城市的边缘兴起了大批单家庭住宅社区,人口从高密度的市中心搬迁到了这些郊区社区中。这样的社区的特点是低密度、单用途(仅住宅,不可商用或混用)并且依赖汽车。这个现象的有多种原因:

  1. 汽车工业的崛起
  • 二战以后美国的工业产出达到了顶点,人人都能拥有一辆车不再是梦想。有车以后,人的活动范围大大增加,郊区一家一户一栋房屋成为了当时人们能想象的最理想的生活方式。
  • 随着开车的人越来越多,公共交通不再必要。曾经美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的路面有轨电车系统变得不再经济,大量经营公共交通的公司破产。在短短的几年内,曾经美国遍布的城市路轨纷纷被拆除。
  • 铁路也没有逃过一劫,随着人们不再依赖铁路作为长途交通工具,铁路公司也走上了破产并购之路,世界上最大的客运铁路网络在一夕间土崩瓦解。
  • 由于公共交通的消亡,人们不得不更加依赖汽车。有种阴谋论认为美国公共交通系统的瓦解是汽车公司为了自己利益推动的,譬如通用公司
  1. 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
  • 二战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运动风起云涌。即便是资本主义的灯塔,美国也走上了「大政府」之路。规模空前的美国联邦政府实施了美国诞生有史以来最大的政府刺激方案:州际公路系统
  • 州际公路建成以后,汽车长途旅行变得非常普遍,进一步促进了汽车工业的繁荣。与此同时,美国非但没有同等补贴由私人拥有的铁路公司,反而增加各种税收和监管,导致铁路客运进一步无法与汽车竞争。
  • 政府对新建郊区的大规模生产单家庭住宅的建设提供了巨额补贴,以及隐形担保住房抵押贷款。早期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只能是独立建筑,而不能购买大楼的一间公寓,这对城市住宅建设非常不利。
  1. 战后婴儿潮
  • 二战以后的婴儿潮的到来引发了住房需求的激增,人们更偏向于建筑面积大、有活动空间的住宅以容纳儿童,而不是人口密度大的城市。
  1. 废除种族隔离的反作用
  • 在黑人权利运动的领袖的呼吁下,美国纸面上废除了种族隔离制度,但是隔离还是无处不在,尤其是居住上的隔离。
  • 被迫要和贫穷黑人混居的中产阶级白人愤怒不已,于是用脚投票搬迁了郊区,通过距离和住房价格来达到事实上的隔离。
  1. 社会治安的恶化
  • 大批中产阶级离开市中心以后,剩下的都是无力搬迁的穷人。普遍的贫穷引发了治安恶化。
  • 高收入者离开以后,城市失去了税收来源,却要为穷人开支,于是无力维护公共设施,使得城市变得破败,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 由于全球冷战意识形态斗争,街头运动、暴力袭击变得普遍。
  1. 郊外购物中心的诞生
  • 1956年,世界上第一家郊外购物中心诞生在明尼苏达州的Edina。这个购物中心有着巨大的停车场,方便住在郊外的居民开车来购物。
  • 这个模式在美国迅速扩张开来,给市中心传统的购物区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于是市中心的购物区也慢慢消亡了。城市中的居民陷入了商业荒漠。

以上原因互相影响和加强,共同导致了美国的逆城市化,给市中心带来了致命的一击。

可步行性

美国的城市丧失了城市千百年来的一个重要特征:可步行性。步行可达是城镇区别于乡村最重要的特征。只有步行可达的地方,人才能大量聚集,交易才能发生。即便是依赖汽车的美国,最终目的地还是需要步行的,譬如购物中心,而不仅仅是「得来速(Drive-through)」。

没有一个繁荣的市中心,各个生活设施分散在摊大饼式的城市的各个角落,步行变得完全不可行。由于公共交通的匮乏,人们不得不依赖汽车,但其实开车是一件和步行很难兼容的事情,如果是去繁华的市中心,那么停车就成了一个问题。美国的商业设施为了满足开车的需求不得不配备大型的停车场,使这些商业设施变成了一个个孤岛。缺乏可步行性最终导致人无处可去,尤其是没有汽车或者无法开车的人。

城市的衰落也使美国成为文化沙漠。逆城市化的生活方式使得人群隔离,而文明是在人口大量聚集中诞生的。没有人的地方,就没有商业活动,也没有文化娱乐,也就无事可做。

这恐怕就是美国为什么无聊的直接原因。至于更深一层的原因,我会在下一篇中继续讨论。


上次修改时间 2017-10-07

相关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