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ond the Void
BYVoid
爲什麼美國這麼無聊(一)

在美國生活一年多,有人問起我最大的感受是什麼,我會深刻地說出「無聊」二字。四年前,我第一次遊歷美國,寫下了一篇文章,描述我對美國的印象。當時我對美國的無聊並沒有感受到,對其公共交通差也都歸咎於地廣人稀,現在看來大謬不然。

至於美國的無聊,這可能是是許多人的共識。但究竟無聊在哪裏,很少有人能說出個所以然。不少中國留學生說美國是一個「好山好水好無聊」的地方。歐洲人,包括我那些不願意來美國出差的蘇黎世的同事,也都紛紛抱怨美國無趣。美國究竟無聊在什麼地方呢?簡而言之,可謂是無處可去、無事可做,沒有城市生活。對許多從別的國家大城市來到美國的人來說,最大的文化衝擊就是:城市怎麼可以如此荒涼!

按照舊大陸的標準,美國的城市根本不能算是城市。城市應該是一個聚集了大量人口,有着便捷的公共交通、繁忙的商業活動和文化娛樂的地方。而美國的大部分城市可謂是人煙稀少,某些地方還要加上破敗衰頹。我生活的城市紐約是爲數不多的特例,但也僅限於曼哈頓,最遠到中央公園北邊盡頭。澤西城、長島市這些一河之隔的對岸,馬上就把這個「不夜城」打回了美國城市的原形。

美國「沒有文化」是因爲歷史短嗎?其實美國歷史並不短,從五月花號和弗吉尼亞公司殖民地開始算,美國也有四百年的歷史了,比許多拉丁美洲和西伯利亞的殖民歷史還要悠久。但如果去過墨西哥或者其他拉丁美洲國家就會發現這些並沒有美國殖民歷史長久的國家的城市反而更加有趣、有歷史、有文化。

美國公共交通差勁是因爲「地廣人稀」嗎?絕非這一個原因。一來即使是美國人口稠密的地方,譬如東北走廊、加州海岸,公共交通一樣差。二來是即便是比美國還地廣人稀的地方,譬如俄羅斯遠東、挪威北部,公共交通也比美國好。蘇格蘭和印第安納州有相同的面積、一樣數量的人口、相當的經濟發展程度,兩者的公共交通卻是天壤之別。

美國的城市是怎麼誕生的

要想瞭解美國的城市爲什麼是如今這個樣子,先要看看美國的城市是怎麼形成的。美國最早的城市集中在東北部,從費城到波士頓一帶,都是英國的早期殖民地。這些城市無一例外都建在海邊或者河口,作爲貿易據點,方便通航至關重要。與此同時,某些基督教派爲了躲避迫害舉族移民北美,成爲最早的拓荒者。這些拓荒者開闢了一塊塊農田,慢慢形成了小鎮、城市,這樣的城市大多在賓夕法尼亞和新英格蘭內陸地區。

美國獨立以後,開始了跨越阿巴拉契亞山的西進運動,加上路易斯安那購地、吞併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亞,美國土地面積極速膨脹,吸引了歐洲大批移民。美國在這個時代開始大批開鑿運河,於是在五大湖區、密西西比河流域的重要水道上出現了大批城市,譬如芝加哥、底特律、聖路易斯。一直到這個時候美國的擴張模式還和舊大陸的文明沒有很大的不同,真正徹底改變美國的是鐵路的誕生。

鐵路的擴張使得城市的修建不再受制於嚴格的地理條件,也使得城市之間距離一下縮短,變得更加緊密。這個時代以後新的城市都是誕生在了鐵路網的交匯處。美國鐵路曾經發達到難以置信,哪怕是至今已經拆了一大半鐵路了,還是全世界最大的鐵路網,雖然幾乎已經沒有客運服務了。

最終改變了美國城市面貌的還是汽車時代的來臨以及州際公路的誕生。美國城市的最大特色可以說是高速公路穿城而過以及無處不在的停車場,佔用了大片土地,哪怕是在市中心。

鐵路和州際公路對美國的影響要遠遠比歐洲大,因爲歐洲的交通的建設是連接已有的城市,因爲鐵路公路而發展的城市要比美國少得多。

市中心的衰落

還是除了少數例外(紐約、波士頓),美國城市的市中心(Downtown)給人一種奇怪的感覺。這種感覺是在舊大陸的都市感受不到的,簡單說是鬼城的感覺。這些彷彿鬼城的市中心基本上是人煙稀少,即使是高樓大廈林立,也有一種荒蕪的感覺。除了工作日通勤時間,街道上要麼乾淨得沒有人影,要麼被流浪漢佔據,垃圾遍地。街上的大樓極少有臨街店鋪,即使有也幾乎都會在週末歇業。

譬如下圖休斯頓市中心最核心地帶,週末可見街上空無一人,店鋪也關門歇業。

休斯頓市中心

下圖是明尼阿波利斯市中心的週末,就連Five Guys快餐店都不營業。

明尼阿波利斯市中心

我在許多歷史博物館中看到,幾十年前美國城市的市中心還是車水馬龍,各種店鋪鱗次櫛比。市中心在那時還是綜合商業區,但是後來慢慢地要麼變成了純粹的辦公區,要麼徹底衰落了。對比今天的明尼阿波利斯,下圖是20世紀20年代明尼阿波利斯市中心,可以看到密集的行人、頻繁的電車和生意興隆的店鋪。

20世紀20年代明尼阿波利斯市中心

與世界上其他國家不同,美國在二戰以後有過一個極速的逆城市化階段。在別的國家戰後重建,復興老城的時候,沒有經歷戰火的美國城市卻走向了衰落。美國的逆城市化也叫郊區化、城市蔓延(Urban Sprawl),主要指的是在傳統城市的邊緣興起了大批單家庭住宅社區,人口從高密度的市中心搬遷到了這些郊區社區中。這樣的社區的特點是低密度、單用途(僅住宅,不可商用或混用)並且依賴汽車。這個現象的有多種原因:

  1. 汽車工業的崛起
  • 二戰以後美國的工業產出達到了頂點,人人都能擁有一輛車不再是夢想。有車以後,人的活動範圍大大增加,郊區一家一戶一棟房屋成爲了當時人們能想象的最理想的生活方式。
  • 隨着開車的人越來越多,公共交通不再必要。曾經美國幾乎每個城市都有的路面有軌電車系統變得不再經濟,大量經營公共交通的公司破產。在短短的幾年內,曾經美國遍佈的城市路軌紛紛被拆除。
  • 鐵路也沒有逃過一劫,隨着人們不再依賴鐵路作爲長途交通工具,鐵路公司也走上了破產併購之路,世界上最大的客運鐵路網絡在一夕間土崩瓦解。
  • 由於公共交通的消亡,人們不得不更加依賴汽車。有種陰謀論認爲美國公共交通系統的瓦解是汽車公司爲了自己利益推動的,譬如通用公司
  1. 政府主導的計劃經濟
  • 二戰後,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和社會運動風起雲涌。即便是資本主義的燈塔,美國也走上了「大政府」之路。規模空前的美國聯邦政府實施了美國誕生有史以來最大的政府刺激方案:州際公路系統
  • 州際公路建成以後,汽車長途旅行變得非常普遍,進一步促進了汽車工業的繁榮。與此同時,美國非但沒有同等補貼由私人擁有的鐵路公司,反而增加各種稅收和監管,導致鐵路客運進一步無法與汽車競爭。
  • 政府對新建郊區的大規模生產單家庭住宅的建設提供了鉅額補貼,以及隱形擔保住房抵押貸款。早期的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只能是獨立建築,而不能購買大樓的一間公寓,這對城市住宅建設非常不利。
  1. 戰後嬰兒潮
  • 二戰以後的嬰兒潮的到來引發了住房需求的激增,人們更偏向於建築面積大、有活動空間的住宅以容納兒童,而不是人口密度大的城市。
  1. 廢除種族隔離的反作用
  • 在黑人權利運動的領袖的呼籲下,美國紙面上廢除了種族隔離制度,但是隔離還是無處不在,尤其是居住上的隔離。
  • 被迫要和貧窮黑人混居的中產階級白人憤怒不已,於是用腳投票搬遷了郊區,通過距離和住房價格來達到事實上的隔離。
  1. 社會治安的惡化
  • 大批中產階級離開市中心以後,剩下的都是無力搬遷的窮人。普遍的貧窮引發了治安惡化。
  • 高收入者離開以後,城市失去了稅收來源,卻要爲窮人開支,於是無力維護公共設施,使得城市變得破敗,陷入一個惡性循環。
  • 由於全球冷戰意識形態鬥爭,街頭運動、暴力襲擊變得普遍。
  1. 郊外購物中心的誕生
  • 1956年,世界上第一家郊外購物中心誕生在明尼蘇達州的Edina。這個購物中心有着巨大的停車場,方便住在郊外的居民開車來購物。
  • 這個模式在美國迅速擴張開來,給市中心傳統的購物區帶來巨大的競爭壓力,於是市中心的購物區也慢慢消亡了。城市中的居民陷入了商業荒漠。

以上原因互相影響和加強,共同導致了美國的逆城市化,給市中心帶來了致命的一擊。

可步行性

美國的城市喪失了城市千百年來的一個重要特徵:可步行性。步行可達是城鎮區別於鄉村最重要的特徵。只有步行可達的地方,人纔能大量聚集,交易纔能發生。即便是依賴汽車的美國,最終目的地還是需要步行的,譬如購物中心,而不僅僅是「得來速(Drive-through)」。

沒有一個繁榮的市中心,各個生活設施分散在攤大餅式的城市的各個角落,步行變得完全不可行。由於公共交通的匱乏,人們不得不依賴汽車,但其實開車是一件和步行很難兼容的事情,如果是去繁華的市中心,那麼停車就成了一個問題。美國的商業設施爲了滿足開車的需求不得不配備大型的停車場,使這些商業設施變成了一個個孤島。缺乏可步行性最終導致人無處可去,尤其是沒有汽車或者無法開車的人。

城市的衰落也使美國成爲文化沙漠。逆城市化的生活方式使得人羣隔離,而文明是在人口大量聚集中誕生的。沒有人的地方,就沒有商業活動,也沒有文化娛樂,也就無事可做。

這恐怕就是美國爲什麼無聊的直接原因。至於更深一層的原因,我會在下一篇中繼續討論。


上次修改時間 2017-10-07

相關日誌